第(2/3)页 当他感到关东(指函谷关以东)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时,便通过友人卢植离开故土,千里迢迢西入关中,拜扶风人马融为师。 马融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,学问十分渊博,曾遍注儒家经典,使古文经学达到日臻成熟境地。 马融的门徒上千,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,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。 马融为人骄贵而讲究,虽然门徒众多,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足弟子,其余则由这些高足弟子转相授业。 郑玄投学门下,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,甚至一直没有机会能见马融一面,只能听其高足弟子讲授,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,仍旧日夜寻究诵习,毫无怠倦。 有一次,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,遇到疑难而不能自解。 这时,有人说郑玄精于数学,马融闻知,于是就召郑玄相见。 郑玄当场很快就圆满解决了这一疑难问题,使马融与在场弟子惊服不已,马融对卢植说:“我和你都不如他!” 自此以后,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,郑玄便把在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,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,无不精研,终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。 郑玄跟马融学习七年,因父母年迈需要归养,就向马融告辞返回故里。 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,甚至会超过自己,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:“郑生今去,吾道东矣!”意思是说,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,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。 已经四十多岁的郑玄已成为当世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,百家之学无所不通。 他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,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慕名投到门下,拜他为师,听他讲学。 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,便“客耕东莱”,一面种田维持生计,一面教授门徒。 受“党锢之祸”牵连,郑玄从四十五岁被禁锢,到五十八岁才蒙赦令,前后长达十四年。 在此期间,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,注释与著书“几百余万言”,创立了“郑学”,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。 “郑学”逐渐成为“天下所宗”的儒学,郑玄也因此盛名远播。 黄巾起义爆发后,朝廷被迫大赦党人。 解除党锢禁令后,朝廷对郑玄的大名已早有所闻,于是争相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。 但郑玄求名而不求官,羞与外戚阉宦为伍,不愿涉足仕途,乃屡拒征辟,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。 曹操到兖州征剿黄巾军,郑玄避乱到徐州。 徐州牧陶谦听说郑玄到来,极为欢迎,以师友之礼接待。 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,很少出头露面,仍然夜以继日、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,注释《孝经》。 第(2/3)页